前段时间就业率不太好的时候,不少人说接下来可能会放开教培,毕竟教培可以吸收大量就业。
我大概在三个月前就写了一篇,我说打击教培这事上根本没啥可商量的,就是要摁死你,几乎不可能为了扩大就业放任教培。就好像国家不可能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就放开让农民种植大麻等经济作物一样。
最近出了新政策,基本上确认摁死了。今后一对一的补课不大可能彻底禁了,不过那些想补却补不上的家长和小孩会坚持举报,最后没法彻底根绝,不过规模小的没法看了。
可能有小伙伴说,至于吗?一个教培,至于有那么大影响?
主要看你的屁股在哪。
假如你是个朝阳区或者中央别墅区富豪,住在你单价12万300多平房子里,你孩子学习不好也不坏,看着好像不是学习那块料,你会担心他将来考不上大学吗?当然不会了,你会把他送到国际学校去,每年交几十万学费,到时候送到海外,学个商学、金融、哲学什么的专业,实在不行,就跟那谁是的去混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夜校,反正将来又不做简历找工作,着急啥?
假如你是个年入60万以上的中产,你和你爱人通过高考考进了好大学,通过多年996,做到了如今的状态,老家流传着你的传说。但是你却没啥成就感,一方面跟周围人比,这个收入并没有啥可骄傲的,又觉得这个收入可能随时回到解放前。
他们根据以往的经验,觉得自己之所以没能更进一步,主要的问题就是学习依旧不够好,如果当时自己考的不是211而是985,或者不是普通985而是C9,更进一步,如果当初考进了常春藤,如今可能就不是现在的局面了。
于是他们发了疯一样培养孩子,愿意每个月拿出超过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还房贷供学区房,然后全家住进四五十平的“千万豪宅”里,把剩下的一半收入拿出来去补课。
一年三十万的房贷,三十万的补课费,全家电驴上下班,老人帮忙在家做饭,能省就省,穷啥都不能穷教育。
大家听说过那句话吧,海淀人月入五万却过着月入三千的生活,钱哪去了,都去供学区房和培训班了。
再假如你是个家庭月收入不足八千的普通人,你不可能给孩子弄到特别好的学区房。没那么多首付,也还不起那么多贷款,刨去房贷和各种生活费,就剩下一两千了,还准备存点应急。
但是你担心孩子没法得到足够的教育投资落后别人,可是实在是没啥能投资的,因为实在是没钱。最后想了想,使劲压缩了下开支,凑了下,凑出3000块也拿去补课了,毕竟所有人都补,自己家不补几乎不是人。
问题是,别人一个月3万,你3000,那能是一回事?
把这三种类型的人群画像列出来,你们思考下这么两个问题:
这三种人哪部分人多?
肯定是第三种嘛,统计局的数据,咱们国家劳动力人均三千多,就这个收入还是被平均,可以说90%的家庭月入不过万,甚至更多。
国家层面真正关心的是哪种人?
国家关心的,肯定是占据到人群绝大部分人的那部分嘛,他们就算想补也补不起,总不能全家日子不过,就为了互相攀比,使劲补吧?
咱们都度过了漫长的学习生涯,补课这玩意真没大家想的那么重要,很多家长如果自己上点心,比啥都强。毕竟今后大学入学率越来越高,如果这都考不上,可能就不是补课的问题了。
想清楚了这些问题,就知道政策会怎么制定:为了让绝大部分人彻底解除心理上的压力,更重要的是经济上的压力,负责任的做法就是彻底摁死教培。
如果还不清楚,我再举个例子吧。
假设有100个人,国家高考要招30个大学生。
两个有钱的,对上不上大学其实没那么上心。
有8个中产,疯了一样想鸡娃。
剩下90个也想鸡,但是没钱,如果使劲补,就得大幅降低生活标准。
你是一个决策者,你怎么决策,这很难选择吗?
而且大家思考过没,禁了补课伤害最大的是谁?有钱人肯定无所谓,那90个普通人也无所谓,大家今后都不补了,你操心个啥?我实在是不理解,为啥有些人没啥钱,根本给孩子提供不了啥优势资源,却总觉得大家都补课自己能占到啥便宜。反倒是都不补,你家孩子发展点个人爱好,不是占便宜了吗?
损失最大的,明显就是那8个中产,他们要付出更高的成本,说不定他们也补不动了。
如今国家彻底让这玩意转入地下,从此不上台面。你年入百万,愿意让孩子补就去补,管不着也没必要管,但是尽量让更多的人尽量平等地竞争。
至于一对一能不能彻底禁掉,禁不掉,也没必要,维持在一个小范围就行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又要问了,那就让老百姓接受阶级固化?
多简单的事,那些学习的料子,现在这种体制下基本拦不住,小学初中那点难度对于人群中靠前的那些根本没啥问题,你补课也补不过他们。很快就会被选拔到重点高中,根本没空参加各种培训。
不过需要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是,接受教育之后到底能不能赚到钱,可能跟教育关系不大,反而跟很多人厌恶的“资本”关系很大。
大家记得吧,几十年前咱们国家一直在高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研工作者的收入真是一言难尽,也就有了那句“造核弹的不如卖茶蛋的”。哪怕直到现在,你毕业想去科研院所,去查了下前辈们的现身说法,估计也会吓一跳,几乎都在劝退。
他们劝退的原因无非是钱太少,毕竟钱多哪怕再忙也有的是人去。大家脑子里估计已经蹦出来一个公司,那个公司真是加班加点,但是确确实实舍得给钱,大家也就很满意。也就是说,科研单位已经涨了很多年工资之后,依旧没法跟那些被市场选中的行业比。
现在真能赚到钱的,都是技术和资本结合起来的产业,类似码农,一小部分材料,一小部分数学专业等等。聊这个比较庸俗,不过咱们面对的是毕业之后想让老人孩子过上相对富裕生活的普通人,钱可能对于这些家庭来说是最实在最关键的。
也就是说,你就算通过了教育这根独木桥,最后能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逆袭,还有一个独木桥要走,那就是“商业化”和“产业化”。
你是个极度聪明的人,顺利考入了顶级学府,拿到了高学位,但是最终能不能过上想要的生活,主要取决于你学到的东西能不能卖出去,别人会不会给高价。很多专业的本质是“屠龙术”,看着高级,最后可能收入不如杀猪的,道理是一样的,后者确实能接到活,前者却不行。
对于学生里的中间层,反正大家都没地方去补课了,稍微上点心也能考得上。
如果真不是读书那块料,也别往死了逼了,想想别的出路。毕竟高考这种选拔考试,注定一大半是失败者,自家的娃啥样,自己应该清楚。
现实里大部分人其实都明白,只是不愿意接受现实,也不愿意寻求改变。知道自家的孩子是个学渣,但是依旧抓住教育这一根稻草往死里薅,
未来是啥样的呢?
就跟我小时候似的,那时候也有人补课,但不是啥主流,对整体影响也不大。
其实一直以来都是这样,有将近一半的人根本不适合教育这条路,天然学渣,父母再咋使劲,最后也是相同的结局。只是父母实在是找不到比教育更好的路,只好使劲逼。今后随着学历贬值,慢慢开始清醒过来。
而且有句话,叫“出身即命运”,说的很难听,而且很悲观。放在个体上不太准确,放在群体上却非常准确。一个人将来能走多远,最终走到哪,出身家庭就决定了90%。
现在有些逆袭案例天天在影响大家,因为大家经常能看到有些主播,家境不咋好,操着一口东北话却声称自己是上海人,专科毕业,毕业就进了小饭店当服务员,却能做到年纪轻轻就资产过亿财务自由。
事实上整个中国千年历史里,绝大部分人的日常并不是逆袭或者突破阶层,他们最重要的事只是活下去。哪怕康乾盛世,普通人的生活水准搁现在连贫困线都到不了,更别说其他90%不是盛世的时候了。
回到古代,99%的人一生下来这辈子已经决定了,你爹干啥的你就是干啥的,如果你爹足够有钱,说不定供你读个书。想出头唯一的出路就是去外边闯。这就是所谓的: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周公子也说班里学习最好的去了北上广,他这样的继续回老家深耕,说的也是一码事。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要说,博主你是劝大家任命啊?
不是,我是说要认清形势,认清现实。
是那块料不用逼,不是那块料逼也没用,中间档的稍微加把劲也能做得很好。根本不用担心什么逆袭。
而且除了往死逼孩子之外,还有很多别的选择。如今大家都生活在了一个无限可能的时代,知识充分放开,又没有没啥门槛阻止大家去超大城市闯一闯,还有谁都有机会的媒体平台供大家自由发展。别说古代了,在几十年前也不敢想。
哪怕仅是一个勤奋的人没啥别的特长,现在的教育体制下,考个大学也没啥问题。就算你起点很低,依旧可以先考个普通大学,然后再从普通大学上个好一些的研究生,然后毕业找个靠谱工作,身边很多人就是这样过来的。
各方面条件都不行,但是依旧热血沸腾,可以像我上一篇说的去一线大城市拼一下,万一呢。超级城市最大的优点就是“以万物为刍狗”,它不在乎你,但是一旦随手给你点,你三辈子也吃不完。绝大部分富一代都是这样过来的。
这两天还看到一件事,周星驰、杜琪峰和吴宇森都是出身九龙城寨的猪笼里,如果周星驰1961年出生在山西的某个村里,他做成如今成就的概率有多大?可见哪怕超大城市的猪窝里,出人头地的概率依旧高很多。所以如果不甘心,哪怕混贫民窟,也一定去大城市混,上位概率比小地方高太多。
如果你又虚又不聪明,记性还不好,连上进的动机都没,想起任何改变都虚,那要啥自行车?这种情况放开补课,使劲补,能有用?可能家长觉得有用吧。太多家长自己不行,却觉得孩子行。
现实里绝大部分人恰好是这样的普通人,终我们一生可能也做不出任何大事。这种情况下,我们最重要的事就不是阶级跃迁了,而是想清楚这辈子到底想怎么过。
咱们这个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都在描述有钱人的生活到底有多幸福,把所有人的唯一发展路线都定为“逆袭”,暗戳戳地在说,“如果是个穷B就别想活的好了”。
可现实是咱们生活中99%的人注定是普通人,注定没法做人上人,他们就不配开心或者幸福吗?
显然不是。
直到这些年才开始兴起一种新的思潮,如果自己只是个“废物”,又不想跟那个“放羊生孩子,生孩子放羊”的放羊娃那样过一生,怎么办?
我以前也没想明白,后来关注了一个抖音主播,某种程度上有了启发。他就是那种资质平平的,各方面都不行,出身不好学历不高,但有个手艺,现在在做摄影师。他列了个清单,上边写着他要干的事,比如去伦敦溜达一个礼拜,去巴黎,去美国自驾,养只猫,从青海开车到西藏,吃米其林,列了几百项。
这几年他平时攒钱,攒够就去实现清单上的愿望,已经实现很多了。我有种预感,尽管可能他一辈子也发不了财,不过比绝大部分人都过得精彩的多。他最近实现的一个目标是去喜马拉雅待两周,我一直觉得这个很离谱,不过后来发现他去了尼泊尔,那边物价很低,这次过去也花不了几个钱。
当然有几项目标实在是不太现实,经过他“动态调整”后瞬间豁然开朗。比如他有个目标是看一千本书,每年看30本,前几年毫无进展。今年改变了思路,改成了“读一千本漫画书”,明显有了进展,并且超进度了。
还有更简单的,有不少人这辈子就想缩在家里玩游戏,发达国家很常见。咱们国家也越来越多,抖音上就有一大堆。就跟我其中一个导师似的,曾经的数据库大牛(现在依旧是),国内也极其少见的那种,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投在了钓鱼上,抛妻弃子那种,不过他赚的多,他媳妇也无所谓。
总之我有个感受,社会发展到现在,普通人想大富大贵很难,但是你说你想平静过完这辈子,顺便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还是很容易的。没必要纠结那些自己实在是搞不定的事,太多人就是生活充满不甘,放不下“阶级跃迁”的执念,又资质平平,也不敢去大城市闯,最后哪头都没做好。
这些年慢慢正在出现一种思潮,整个社会正在重新反思“活着到底是为了啥”,慢慢就会发现应该去追求那些“能追求到的,而不是代价极大概率极低的事,比如做什么“人上人”。好在我们这个社会发展到现在,也给了大家选择的机会。
尾声:
不少小伙伴看完我文章,会纳闷博主你到底是劝大家躺还是卷啊?
我一直的态度都是“看你自己”,我只能描述不同可能性,并没法替大家做决定。
看你自己是不是那块料,一线大城市有点像边疆,别听他们胡说八道,现在的一线机会依旧向下层开放,热血青年可以去那边拼一把。
不过必须承认的是,就跟战场一样,绝大部分人最后都是炮灰,只有极少数人最终能成。或者说绝大部分闯一线的年轻人都当做燃料给城市烧了,但是一部分被炼成了金子。当然可能他本来就是个金子,只是缺那么个炉子。
如果实在不是那块料,没有任何特长,可能最重要的、也是唯一能做的,就是“悦己”,尝试着过好这一生,最起码把想做的、能实现的事都做了。
传统社会最大的特点是想干啥必须用人力,所以只有贵族才能用大量的奴仆给打理自己的生活,然后自己可以腾出时间来干想干的事,当然他们想干的事依旧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源。
而工业社会最大的优点,就是大家日常所需的东西非常便宜,绝大部分人的普通梦想都挺容易实现,每个人如今都过着古代贵族的生活。跟贵族相比,可能唯一少的就是那种“人上人”的感觉。所以只要放下“人上人”的冲动,还是有很多事可以做。
生活中绝大部分人最后的结果,其实都是这样,没有任何特长、任何特殊技能,最后啥也没干就过完了一生。所以大部分人都应该思考的,可能不是极低概率的逆袭,而是有限资源下,做点真正想做又不敢做的事,让自己的生活稍微欢乐起来。而不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回首,发现自己这辈子和牲口也没差别。
九边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九边(ertoumu893)